世界读书日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6-04-22浏览次数:763

  “世界读书日”全称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,又译“世界图书日”,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。1972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“走向阅读社会”的召唤,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,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,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1995年,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“世界图书日”的设想,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。后来,“世界读书日”全称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,又译“世界图书日”,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。1972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“走向阅读社会”的召唤,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,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,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 1995年,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“世界图书日”的设想,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。后来,俄罗斯认为,“世界图书日”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。于是,1995年10月25日——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,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定为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。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,可使人们积极读书。 

  灵感来西班牙浪漫传统 

   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统。1926年,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设立了“西班牙自由节”,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。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——塞万提斯的忌日,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大众节日“圣乔治节”。相传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,并获得了回赠——一本书册,象征着知识与力量。一些欧洲国家将这种传统延续至今。每到这一天,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,男人们则回赠一支玫瑰花。由此相沿成习,如今每到这一天,书籍减价10%,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。

  文学大师们的生日与忌日

  4月23日与世界上很多著名作家也有很大关系:它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日期,也是塞万提斯、西班牙游记作家何西·布拉(JosepPla)、秘鲁文学家加尔西拉索(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)去世的日子,还是纳博科夫、法国作家莫里斯·德鲁昂(Maurice Druon)、冰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克斯内斯(K.Laxness)、哥伦比亚小说家曼努埃尔·梅希亚·巴列霍(Manual Mejia Vallejo)等人的生日。

  设立“世界图书日”的基本宗旨是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、表达观念、交流信息的形式,尽管传播媒体日益复杂先进,但是图书依然是积极教育与批判思考的基础。“世界图书日”也强调图书与版权在发展一种和平、宽容、普世对话的文化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国外“世界读书日”活动概况   

  英国   

  当地往往把“读书日”庆祝活动提前到3月6日举行,据统计,每年单是学校、图书馆、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,其中包括故事人物模仿大赛、午间故事时间、各类型的书展等。有些教育机构和书店还会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英镑的图书日代用券,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喜欢的书。   西班牙    加泰罗尼亚地区作为读书日缘起传说的发祥地有一个传统,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间,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,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,十分热闹。读者每购买一本书,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,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,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,像是情人节一样,十分有趣。因此,几乎每年4月23日这一天,当地的书籍会减价10%,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。 

  日本   

  东京的孩子在世界读书日最受优待。东京政府颁布法令,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,并以培养儿童在语言、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,以助他们更深刻地“体验人生”为长远目标。   

  韩国   

  韩国政府一般在4月23日会发行“世界读书日”纪念邮票,让当地的小孩,把阅读和写作的风气,透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,随信件传遍世界每个角落。 

  墨西哥   

  与“世界读书日”关系最密切的,是创立于20年前的瓜达拉哈拉国际图书博览会,是在以西班牙为母语的国家中最大的图书市场。每年集中于此的大量出版商、文学经纪人、阅读公关、翻译家、图书馆管理员等,都会进行商业或专业性的交流,超过35万人(包括10万儿童)会在书展的9天里来到瓜达拉哈拉市参观这个全拉美最大的文化节庆。  

  牙买加

    “读书日”活动将分为儿童和成人两部分。官方启动是在4月5日,参与开幕式的孩子们被邀请写下了他们对牙买加作家的印象;作家谭亚&S226;萨维吉代表牙买加作者,以自己的书为基础做了讲演。现场也通过大屏幕展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的反盗版影像片段。牙买加还组织了一系列展览,在行政区的图书馆内展出。在成人活动部分,在牙买加广受尊重的科学家布鲁德博士,将于4月27日举行一次面向公众的讲座,讲述有关机器人的未来。 

  法国 

  平均每人11本书。2004年,24%的法国人读了12本书,55%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。以人口计算,平均每人读书11本。 

  日本 

   六成人读书成风 2005年,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,结果如下: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%,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%,读20分钟的占10%,读10分钟的占9%,不读书的占27%。 

  以色列 

  以色列人爱读书,爱买书,爱写书。在以色列,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,无论是车站还是广场,专心致志读书的人随处可见。在每个家庭里,书房是必需的。在安息日期间,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、饭店、娱乐场所都停业,交通全部中断,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家中“安息”和祈祷,严禁走亲访友和外出郊游,但只有一点是允许的,那就是读书和买书。倘若你从阳台上向下眺望,你会发现海滩上空空荡荡,大街上寥无人迹,只有书店开门营业。每个书店里都挤满了人,没有大声喧哗,人们都静悄悄地购买图书。每个书店里都生意兴隆,看来以色列人对书的酷爱似乎胜于宗教。以色列实行文化开放政策,书店里各种观点各种版本的图书一应俱全,从最深奥的到最通俗的,都有大量的读者。在街头报亭里,可以买到头天出版的《泰晤士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、《世界报》等西方大报,也有各种画报和录像带。    

   一般的以色列人除了精通希伯来母语外,都能讲流利的英语,全国有2 9家报纸,分别用15种文字出版,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用两种语言播音。     

 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调查,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。不光是城市,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个仅500万人口的国家,竟有890种刊物。而在以色列书刊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,每份报纸大多是每天48版,售价6美元,若订一份报每月就是180美元,而普通以色列人,每家每年至少订阅好几份报刊。《耶路撒冷邮报》是全世界有影响的大报之一,每天的发行量是100万份,平均5个以色列人1份。此外,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每月阅读1本书,全国平均每4000人中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,全国500万人口中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。正因为如此,才涌现出诸如:阿格农、耶胡达·阿米哈依、奥斯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文学家。阿格农曾获得了196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,阿米哈伊是“迄今世界上六七位头号诗人之一”。迄今为止,以色列所获得的10项诺贝尔奖中,有4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,2人获得经济学奖,1人获得文学奖,以及3人获得和平奖。显然,在科学领域里,以色列有很大的优势。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独占鳌头,与以色列高校的科研氛围是分不开的。当然,以色列在音乐、舞蹈等方面同样也取得巨大成绩。一个嗜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。——摘自《犹太人之谜》时事出版社出版。

  世界图书首都  

   另外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“世界读书日”的框架下发起了“世界图书首都计划”,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的“世界图书首都”。此后,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世界图书首都”的称号。  历年当选“世界图书首都”的城市分别有:马德里(西班牙,2001年)、亚历山大(埃及,2002年)、新德里(印度,2003年)、安特卫普(比利时,2004年)、蒙特利尔(加拿大,2005年)、都灵(意大利,2006年)、波哥大(哥伦比亚,2007年)、阿姆斯特丹(荷兰,2008年)和贝鲁特(黎巴嫩,2009年)、卢布尔雅那(斯洛文尼亚,2010年)、布宜诺斯艾利斯(阿根廷,2011年)、埃里温(亚美尼亚,2012年)、曼谷(泰国,2013年)。哈科特港(尼日利亚,2014年)。

   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

    在一份谈论图书与阅读重要性的声明中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、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·德尔·科罗尔曾说:“阅读意味着与作品作者创造的虚拟世界展开互动对话:由于每一个读者想像力的不同,这个由知识、智慧展现出来的世界也不同。”科罗尔女士还强调阅读的持续不均衡问题:“我们拥有面向所有时代所有公众的各种领域图书,但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图书。”

    自“世界图书日”设立后,各国出版社、图书馆、作家、文化人每年都积极组织、参加各种图书宣传活动,特别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,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、人文精神,引导他们尊重知识。

 

  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

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

 

 

 

返回原图
/